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不平衡性
B
阶段性
C
顺序性
D
个别差异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通过题干的描述可知,青少年在童年期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青年期以抽象思维为主,这体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相关试题
我国古代的“六艺”可以说是最早的活动课程。
24.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个小时、几天或几周后,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 )。
56.小楠先拿,小楠说:“我要这杯多的。” 小熏在旁边说:“其实两杯是一样多的。”根据两姐妹的回答,可以判断出小楠和小熏分别属于( )。
35.下列不属于课程分类的是( )。
54.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中,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 )。
9.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 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的实例说明了( )。
36.( )不属于我国课程的具体表现形态。
41.“望梅止渴”体现了反射的原理。下列关于这一反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小张在放学回家路上将摔倒昏迷的老人送进医院,及时挽救了老人生命。为此,班主任在班上公开表扬小张的行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是运用了教育方法中的( )
14.小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便不再起作用。( )
9.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我国古代的( )认为获得知识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