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无行为能力人
B
限制行为能力人
C
准行为能力人
D
完全行为能力人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二条中,对自然人的定义为:①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②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视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③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题干中,张敏16周岁,且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属于完全行为能力人。故本题答案为D。
相关试题
12.二年级三班学生王鹏在一次上课中出现了打人行为,为此他的父母规定他在一个月内不能买他喜欢的玩具,这种做法属于负强化。()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
问题解决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思维活动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从19世纪末开始,心理学家就不断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以下属于问题解决研究的实验有( )。
6.教学的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37.在教育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及其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属于()。
【不定项】4.如果你是赵老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17.一般认为,青少年的形式运算思维先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发展较晚。()
5.课程有多种类型,综合课程就是活动课程。( )
18.根据《义务教育法》,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
35.关于教育测量中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44.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这句话体现了()。
29.品德发展有着自身特定的规律,一开始学生常常将“老师说的”作为行为的标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越来越多的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这种转变一般发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