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解析
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相关试题
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情绪和情感具有( )的功能。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中涉及的感觉现象是( )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动机冲突是( )
国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 )的原则。
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 )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其中心工作是( )。
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
三、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什么是德育过程?它有哪些基本规律?
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