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构成。 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间接故意则是放任。李某明知私拉电网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在自己的花房周围拉电网,并且未采取任何防止结果出现的措施,对出现的结果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所以是间接故意。故本题答案为B。 C、D项:属于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相关试题
我国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这一规定体现了( )原则。
下列犯罪行为人中,可以从轻或减轻刑罚的有( )。
刑事责任主要是( )。
甲在乘坐乙的出租车时,将手提包遗忘在车上,包内有现金3万元,乙将该包藏匿。几天后,甲找到乙所在出租车公司,将乙辨认出来,但乙称未见过此包,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
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于本国刑法,体现了( )。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甲为了谋杀自己的丈夫乙,在乙的饭菜中投毒,但乙回家之后因有急事外出未吃饭,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应负刑事责任。
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必须规定明确,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
中国国籍的李某因为故意伤害他人致死被立案侦查,在追捕过程当中逃往邻国,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在某商场柜台边捡到一个钱包,内装人民币6000元,送交给该商场保卫科负责人乙,后乙将此款据为已有。乙的行为构成( )。
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 )。
下列有关犯罪认定的表述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