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普遍性目标取向
B
行为性目标取向
C
生成性目标取向
D
表现性目标取向
正确答案 :B
解析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功作。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它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题干中让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读完《红楼梦》和列出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情,都属于行为性目标。
相关试题
教师威信对于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教师威信,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小明是老师们眼里的问题学生,为此班主任一次次与其家长联系,尽管每次家长的态度都很诚恳,但班主任却总是训斥家长没有管好孩子。班主任这一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 )的要求。
49.一位语文教师上公开课,在引经据典时,讲到了《木兰诗》中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不巧,这时有位学生突然举手问道:“我国古代妇女都要裹小脚,裹了小脚的妇女怎能行军作战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提问,老师显得十分尴尬,只好如实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想到,待下课后查阅资料再做解答。”这一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师( )的不足。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的排序,依次为( )。
“情通理不通”和“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现象说明德育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德育过程可以具有多种开端,不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顺序。
关于课堂规则表达合理的是( )。
7—10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30—40 分钟,所以小学低年级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为40分钟。
启发式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老师在教授“圆”的知识课程时,利用硬币、盘子、车轮等实物模型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圆”获得生动鲜明的表象,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老师运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是( )。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中所提出的主题是提高教育质量,主线是教育的结构性改革。
章回小说总是在情节精彩、紧张或关键处突然停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说明( )是引起注意的重要条件。
一位教师在做水的热胀冷缩实验时,把水染成黑色,背景衬上一张白纸,这是利用知觉的( )来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