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解析
【金标尺答案】 教育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内容构成。 (1)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亦即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我国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2)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 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我国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行为(教育活动)。 (3)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 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依法成立的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某种职能和必须承担的某种责任。
相关试题
下列哪项行为不属于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 )。
7.在课程设计模式中,“泰勒原理”在组织学习经验时提出了应遵守的三个准则,是( )。
儿童已经知道什么是牛,当他外出旅游是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所见的牛,如牦牛,经观察和询问后,把牦牛也纳入到已有的对牛的认知框架中。这一认知过程被皮亚杰称为( )。
3.在讲完校园的绿地面积后,王老师要求学生回家测量自家房间的面积,这种教学方法是( )。
4.( )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33.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零星的、无计划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23.李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通过实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当“智慧小组”完成任务后,李老师让该小组去帮助其他小组,在“智慧小组”的帮助下,其他小组也完成了学习任务。这说明其他小组的学习处于( )。
20.小刚在学习蛙泳时,先听教练讲解蛙泳动作要领,再跟着教练一步步地练习相关动作。根据冯忠良关于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此时小刚处于( )阶段
上课时,有个别学生两眼呆呆地望着老师一动不动而内心却在考虑其他的事情,大部分的学生其视、听、动作则始终随着老师从一个问题换到另一个问题。这两类学生分别反映了注意的( )
34.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42.结合实际,论述应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5.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